成于此,祸于此?
前两周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如果有一个科技,可以一键让全世界的每个人同时同步所有的知识,要不要支持?其中反方有一个观点:因为是所有人,那么如果坏人拥有了这些知识,将是可怕的。正方对此的反驳是:我们无法提前区分人的好坏,如果是担心坏人获得了知识会危害这个社会,那么教育的普及是不是不应该的呢?
直至昨天的新闻,让我进一步理解了这个辩题的深刻之处。支持或者不支持都不是那么尽然,因为现实的世界不是一个黑白的二分,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一键成佛?一剪成魔?
有人激进,有人保守。当我们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当越来越多的人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将技术平民化,让一项技术可以方便的在小型实验室进行的时候,异常值就会更加容易出现。赤壁之战,曹军将战船连在一起已抵御风浪,如果拆成小船,必然有人快,有人翻。二十年前,我们讲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大量的优秀的人才涌入生命科学这个领域,以至于之后有一个段子讲到:
“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
20年后,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等新的技术进入大众的视野,不仅因为它们新,也因为它们确实给疾病的治疗,给人类生命的长治久安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不断想要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增加实验的确定性,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我们并不会像几十年前的核试验那样严格控制研究的参与和进行,我们希望通过监管和规范来限制这些技术的使用,就如我们从沙利度胺那里获得的教训一样,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临床实验来控制新技术使用的风险。与此同时,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然而,林子越大,鸟的种类越多。当一项技术已经可以在小规模的实验室完成的时候,突破所谓“边界”的事情便更可能发生。技术以及技术的普及化是一个大家似乎都认同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今日,这个方向所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们似乎并没有看清。
在昨夜,朋友们对于人类长期安危的关切似乎超过了大多数的短期问题。人类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世界,从来就不完美,有过多的人因为他人的过失而遭受巨大的损失,每天早上有那么多因为莽撞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我们总能听到某某工厂发生爆炸的事故,又或是哪个地区发生局部战事冲突,即使是每几年发生一次的经济危机,也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不可恢复的灾难。对此,我们会担忧,我们会谴责,我们会辩论,但是我们似乎相信,这些都是局域的,可控的,终将结束的。只有这次,影响是永久的,结局是未知的,不可控的,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
潘多拉的盒子早就已经打开。
它的反面是贪婪,无知,正面是好奇,无畏。当我们在好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时候,我们无法真正剥离我们的反面。现今的科学技术的长期影响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所能预测的范畴。我们曾经相信,机器在围棋上战胜人类,需要二十年。2016年alphago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社会对于未来机器会不会取代人的激烈讨论。今天,一则“露露”和“娜娜”出生的新闻引发了整个科研界与非科研界的巨震。之前,在事件发生之前,为什么我们没有有效地预防?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无条件相信人都是保守和善良的,无论历史不断告诉我们即使99%的人是这样的,1%的例外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者愤怒。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准确估计科技的影响,我们对于社会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理解远远还不够。大部分人看不到现在最先进的技术的本质,即使我们每天听到人工智能、我们听到量子通信、我们听到基因编辑。我们无法准确预料它们5-10年后带来的影响,好的或者坏的。因为我们不懂。另一方面,即使是技术的专家也无法准确估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社会的影响。
所以解决方案是什么?很难说。但至少,希望我们能像几十年前沙利度胺事件中一样,对于自己事情中的正与反有正确的认识,虽然说这次可能更加的复杂。希望各方能从自身专业角度,提出有价值的判断,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今年,“我不是药神”引发了一波关注,患者为了求生通过不合规的渠道购买药物,以求获得治疗。前些天,有人跟我介绍说他朋友研究的药物虽然还没有得到批准,但是已经用于给一些肿瘤患者治疗。甚至有听说,有人为了给自己的亲人治疗,自己在家里研究相关的治疗方法。此处不评论故事的真实性,也不去单说一个事件是纯粹的好坏。一面是佛,一面是魔。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些事件中,善恶的线到底在哪里?想清楚了,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伦理是一个我们希望重视的问题,以及我们不希望自身的莽撞影响了人类全体的安危。我们同时希望科技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借用曹政老师的一篇文章标题,“不要挑战人性”。那么三者如何去平衡?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是一个被带入大众视野的事件,也许是因为当事人对于这个事件影响的错误估计。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在意,我们需要想的更远一些,不然科技发展+自然涨落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诧”。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首发于blog.infplus.top”